风风雨雨半世纪,携手相伴共此生。在合肥市蜀山区淠河路军休三所内,有10对老人。他们年轻时至少一方是军人,为了祖国,奉献了他们的青春,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。年迈后,他们相濡以沫,不离不弃。他们的爱情,历经了岁月的磨砺,如同金子一样纯粹,也如金子一般坚韧,散发着璀璨的光芒。情人节即将到来,这些满头银发的老年人围着鲜艳的红围巾,手捧着鲜花,依偎在一起,满脸灿烂的笑意,在摄影师的相机里,留下了一张张幸福的见证。近日,五里墩街道青阳路社区在军休三所为这十对老人举办了一场“牵手半世纪”金婚庆典。
婚后八年分离,只为了更好的相聚
81岁的孙庆成和80岁的刘玉兰坐在一起,并不像其他的老夫妻一样叽叽喳喳。两人都很寡言,只是相视的时候,两人眼睛里都是淡淡的温柔。
孙庆成说,这一辈子,刘玉兰人如其名,像一朵兰花,散发着淡淡的幽香。
两人都是亳州老乡。初识刘玉兰,还是在初中一年级,两人同级不同班。那时候的孙庆成,剑眉星目,身材挺拔。而沉静温柔的刘玉兰,清秀漂亮,扎着两条粗粗的马尾辫。那个时候,学生的思想还很保守,刘玉兰和孙庆成很少交谈。
三年初中匆匆而过。三年的高中生涯很快到来。缘分让两人走得更近。孙庆成和刘玉兰成为了同班同学。孙庆成还是学生会体育部部长,而刘玉兰则是学生会女生部副部长。工作和学习上的事情,让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远。可是,保守与羞涩,让两个年轻人都将悸动的心隐藏起来。高中毕业后,刘玉兰来到合肥工作,成为了高校的一名图书管理员,而孙庆成也来到安徽大学就读。缘分让他们再次相聚。
直至1963年,孙庆成远赴旅顺参军,两人相隔千里。在同学们的撮合下,两颗年轻的才真正的走到一起。1964年8月1日,两人将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了结婚纪念日。那是个朴素至级的婚礼,然而,刘玉兰想起来,言语里依旧充满了甜蜜。“他在旅顺,没请婚假。于是,我就请了几天假,坐船,火车,汽车,颠簸了好几天才见到他。我们住在招待所里,我把随身携带的红被单套起来,又买了几斤糖果分给他们的战友,我们的婚礼就算完成了。”婚后,刘玉兰又回到了合肥。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”孙庆成和刘玉兰的爱情漫长而艰难。在结婚之初的那些日子里,两人每周通一次信,一年只见一次面。
刘玉兰怀孕生孩子,都是孤军作战。最忙碌的时候,儿子生下一周两个月,孙庆成才第一眼看到孩子。1972年,刘玉兰随军,才结束了两人八年天涯各一方的状态。从此,夫妇俩夫唱妇随,形影不离。
“我们都喜爱安静的生活,志趣相投,这辈子从没有吵过架。”孙庆成和刘玉兰紧握双手,脸上都是幸福的笑意。
哪里有他,哪里才是家
一辈子跟着军人丈夫迁徙。“我们老两口已经是钻石婚了。”83岁的李玉振牵着79岁的王秀英的手,声音爽朗,充满了自豪感。
1956年两人结婚,至今,李玉振与王秀英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61年。
王秀英还记得,初识李玉振的时候是在阜阳。那时候,自己才17岁,活泼开朗。而大自己4岁的李玉振,则幽默诙谐,特别讨人喜欢。“那时候,他在军分区工作,而我在阜阳城关区东城镇工作。为了征兵,我们俩时常结伴一起下乡作动员工作,慢慢就熟悉了,两个人自由恋爱。”尽管在众人眼里是珠联璧合的一对,依然遭到了家长的反对。“我是家里的大女儿,家里对我的期望很高。他们觉得当兵可能会去打仗,强烈反对我成为一名军嫂。”然而,王秀英却很执着。终于,父母拗不过女儿。18岁那年,王秀英成为了一名军嫂。
尽管两个人都在阜阳,然而,部队纪律严明。两人仅有在每周六的时候,才能见上一面。“每周一次见面,我们都特别隆重,就像如今的年轻人对待一年一度的情人节那样。”王秀英说,那个时候娱乐活动匮乏,两人只能一起看看电影,压压马路,但是也获得了无限的快乐。
在工作上,李玉振是个拼命三郎。王秀英也是个女强人。然而,为了能够支持李玉振的事业,王秀英几度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前途。
“婚后两年,我随军去了阜阳。七八年后,又随军去了颍上,之后又在浙江呆了十多年……”王秀英已经不记得一家人跟随李玉振迁徙多了多少地方。“反正他去哪里,我就去哪里。有他的地方才算是家。”
上个世纪90年代,王秀英又随着李玉振迁移到合肥,两人总算安定了下来。如今,四世同堂,家庭和睦。两位老人每天相依相伴,形影不离。
执子之手、与子偕老。在金婚庆典现场,每对金婚老人用这一生沉淀下来的婚姻,也许波澜壮阔,也许平淡如水,但都值得人尊敬。
情人节不仅仅属于年轻人,也属于这群真情相伴的老年人。为了让他们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,活动主办方还特地赠送给每位老人一副非遗传人制作的鸳鸯剪纸。同时,还特地邀请了摄影师,为每对老人照下了幸福的合影留念。 (夏玉进 刘贞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