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蜀山区五里墩街道的赵增厚来说,一个塑料瓶、一根PC管、一块海绵、一把剪刀和一把锯条即可做出“笔”来。“我将废弃的海绵,被修剪成花骨朵儿似的笔尖,绑在塑料饮料瓶里就做成了笔;一根细细的PC管,摇身一变成了巨型笔杆,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做一支美观又实用的地书笔来。”赵老师说。水,成了挥洒不尽的“墨”;而宽阔地面,则是永远也用不完的纸,赵增厚老师家中挂满了他自制的地书笔。赵老师觉得,用自己制作的大笔在小区的地面上挥毫泼“墨”,感觉精神百倍。
居住在陈村路10号啤酒厂宿舍的企退人员赵老神采奕奕,精神抖擞。赵老说,退休多年,他闲暇是最大的爱好就是练习书法,近年来找到了一种更新的练习书法的方法—地书。
10年前,赵老去深圳走亲戚,在莲花山风景区游玩时,看到一位老人拿一支奇怪的大笔蘸水在地上写字,觉得很稀奇,热爱书法的他,上前仔细观察了一番,这一观察不要紧,从此地书这种新奇的练字方法又多了一个“粉丝”。赵老心想,这样的写字方法,不仅可以练字,还可以锻炼身体,最重要的是还兼具了环保的功能,真是一举多得。回到合肥的赵老,就开始潜心研究起制作地书笔和地书的书写。
现在看着赵老使用的地书笔,看似简单,可当初赵老研究制作的时候,可是费了不少的心思和力气。笔杆的材料从简简单单的家中废弃的扫把棍改成了现在的PC管。笔杆还可以自由伸缩、自行调节,最长可以放到一米二,适用于不同爱好者的身高,书写起来轻松自如。让赵老最得意的是合肥的地书迷们原来所使用的地书笔五花八门,还总要提个小桶,书写时要随时蘸水,才能在地面上挥洒自如的写字。而赵老的地书笔,经过功能的改良,可以直接在笔里装水,装一次水可以使用半个小时,解决了地书族们的最大烦恼。
赵老制作的地书笔因为美观实用,周围的许多地书爱好者,都上门开始求笔,还给赵老一个“发明家”称号。而赵老呢,只要人家喜欢、需要,赵老就给做一个,看到书友们拿着他制作的笔练字时,赵老就特别开心。
“现在的老年人退休后喜爱打牌,年轻人爱上网,就是不爱活动,特别是年轻人,电脑使用多了,常常提笔忘字,都来练练地书多好,又可以练习,还以锻炼身体,一举两得。”赵老说,无论字写得好坏,手握大笔任意挥毫,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,乃人生一大快事。 (徐燕 刘贞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