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园街道辖区有一位56岁的马家传老人,孤身一人。陪伴他的,只有用棕榈叶编织的轻盈可爱的蝴蝶、展翅飞翔的燕子、气势逼人的凤凰……“有棕榈树的城市,就是我的家。”马家传就依靠着自己棕编的非遗手艺,在街头售卖,在城市间辗转。而合肥,是他最爱的家。因为这里的棕榈叶,肥美、鲜亮,充满了生机。
一眼爱上的手艺
马家传是长丰县人。他一直以种田为生,因为没有成家,一个人生活,无拘无束,总喜欢出去走一走,看一看。
38岁那年的“出门看一看”,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。马家传还记得,那个时候,天气已经有些冷了,他带着些许的盘缠,来到了合肥,住进了一间旅社里。这是一间大通铺,屋里人很多,很热闹。一名手艺人坐在床上,用棕榈叶编织小蚂蚱,大伙很好奇,都围着看。只见手艺人手指上下翻动,棕榈叶互相缠绕,剪刀上下剪动。两分钟后,一只青黄相间的蚂蚱,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。
“只看了一次,我就彻底爱上了这门手艺。”那晚,马家传厚着脸皮,硬是缠着手艺人教会了自己编织蚂蚱。
回到家乡以后,马家传像是着了魔似的,每天在大马路上晃悠,寻找棕榈树。采回棕榈叶后,回家练习琢磨。过了半个月的时间,马家传自己编织的蚂蚱也像模像样。
孤独的棕编人
在景德镇,马家传看到有人用棕榈叶编织凤凰、小鸟。手艺人不肯教,他就偷偷拍下照,回家自己研究模仿。
如今,马家传的手艺已经十分精湛。只要是天上飞的,他几分钟就能够编织出来。蚂蚱、凤凰、蝴蝶、小燕子、千纸鹤……都不在话下。此外,他自己研究学会了编制龙、马等复杂的动物。
马家传说,其实棕编并不难,只要一些棕榈叶、一把小剪刀、一个小锥子就可以。“小蚂蚱我五分钟能编织2个,而凤凰什么的只要15分钟,骏马要复杂一点,需要一个多小时。”
然而,即使这个并不复杂的小手工艺活,因为低廉,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,越来越少见,以至于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。“在合肥,会棕编的人也很少了。”马家传哀叹道。
最爱自己的家乡
热爱棕编,马家传的人生也因棕编而改变。江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……在棕榈树常见的城市,都留下了他的身影。
他总是带着他的小剪刀,小锤子,和些许盘缠,沿着棕榈树的民房住下。白天,他编制棕编,晚上,他当保安维持生计。
当生活难以维持的时候,他会将自己编织的棕编拿出来售卖,改善自己的生活。曾经有一次,他辗转到了铜陵,因住宿费凑不齐,他把身份证抵押在服务台,随后在热闹的街口,掏出了自己做的棕编,很快,筹回了5晚的住宿费,还吃了一顿大餐。
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城市,马家传说,他最喜欢的,还是合肥。不仅仅因为合肥是家乡,更因为合肥的棕叶肥大,颜色鲜亮,做出来的小动物生机勃勃。
(西园街道 李艳)